一个良方两味药,专治肝火犯胃,还能抗炎、镇痛、抗肿瘤、抗抑郁

一个良方两味药,专治肝火犯胃,还能抗炎、镇痛、抗肿瘤、抗抑郁

文章图片

一个良方两味药,专治肝火犯胃,还能抗炎、镇痛、抗肿瘤、抗抑郁

对于中医来说 , 五行学说不仅仅只是源于生活 , 而且还指导着中医的开方治病 。 比如 , 按照中医五行学说来看 , 肝胆病容易传变到脾胃 , 为什么呢?因为肝胆属木 , 脾胃属土 , 而从五行生克的关系来说 , “木克土” 。 而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说 , 的确有肝火犯胃等肝胆病传变到脾胃的病证 。 而治疗这一病证的 , 却有一个奇效良方 , 此方一出 , 后世医家对它十分推崇 , 而且至今在临床上依然备受医家喜爱 ,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左金丸 。
左金丸光听名字就觉得十分带劲儿 , 那么 , 这个左金丸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?一般人可能觉得这种含金量很高的古方 , 肯定有很多味中药 ,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, 这个左金丸的药物组成却很少 , 主要由“黄连六两 , 吴茱萸一两”两味中药组成 。 使用方法是 , 将这两味中药 , 研为细末 , 水丸或者蒸饼为丸 , 白汤下五十丸 。 左金丸现代有中成药 , 现代用法是每次6g 。 左金丸具有“清肝泻火、降逆止呕”的作用 , 尤其适合肝火犯胃证 , 临床上常以“胁肋疼痛 , 嘈杂吞酸 , 呕吐口苦 , 舌红苔黄 , 脉弦数”为辨证要点 。
对于左金丸的配伍 , 如果觉得它很平淡 , 那么它的配伍秘诀就是 , 全方以黄连为君药 , 主要起到清肝泻火的作用;以吴茱萸为佐药 , 主要起到降逆止呕的作用 。 但是左金丸的配伍就这般简单吗?并不是 , 方中君药黄连主要发挥了几个角色 , 一个是清泻心火以泻肝火 , 所谓“实则泻其子” , 肝火得清 , 自然不会横逆犯胃 , 二个是清胃火 , 胃火降则其气自降 , 标本兼顾、一举两得 , 对于肝火犯胃所致的呕吐吞酸尤其适宜 。 方中佐药吴茱萸 , 妙用有四 , 一是吴茱萸辛热疏利 , 取其下气之用 , 佐助君药黄连和胃降逆;二是其性辛热 , 开郁力强 , 反佐于大剂寒凉药中 , 非但不会助热 , 还能使肝气条达、郁结得开;三是能够制约黄连的苦寒之性 , 使得全方能够泻火而没有凉遏之弊端 , 四是引黄连药性入肝 。 总体来说 , 左金丸辛开苦降 , 寒热并投 , “泻火而不凉遏 , 温通而不助热” , 整个配伍原则相反相成 , 可使肝火得清、胃火得降 , 诸证自愈 。

左金丸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 , 在《丹溪心法》中主要用于治疗肝火胁痛 。 不过要谈及左金丸的源流 , 可能要比朱丹溪更早 。 在宋代的《圣济总录》中 , 记载了两个方剂 , 都是由黄连和吴茱萸组成 , 只不过剂量不一样 , 一个是“黄连一两 , 吴茱萸半两”的甘露散 , 主要用于治疗暑气 , 另一个是“黄连一两 , 吴茱萸半两”的茱萸丸 , 主要用于治疗产后赤白痢疾日久 , 脐腹疼痛 。 而比《圣济总录》更早的《太平圣惠方》中 , 记载的有一个茱萸丸 , 由“吴茱萸二两 , 黄连二两”组成 , 主要用于治疗水泻不止 。 但是这三个方剂并没有成为千古名方 , 但是朱丹溪将黄连和吴茱萸的比例改为六比一 , 遂成经典 。
对于左金丸的配伍 , 一寒一热 , 为什么非要用黄连与吴茱萸搭配呢?把黄连换成黄柏、黄芩可以吗?或者把吴茱萸换成干姜可以吗?我们先来看看能否把寒药中的黄连换成黄柏或者黄芩与吴茱萸搭配?有医者研究指出 , 黄芩气薄味轻 , 主归肺胃经 , 善清上焦之湿热 , 黄柏苦寒沉降 , 主归肾与膀胱经 , 善清下焦湿热 , 左金丸方中主治的病位在肝、在胃 , 属中焦 , 黄芩、黄柏与吴茱萸配伍 , 不能使药直达病所 , 而选用黄连入心胃经 , 既体现实则泻其子 , 又能直泻胃火 , 因此黄芩黄柏二药无可匹敌黄连[1

再来看看能否把热药的吴茱萸换成干姜?有医者指出 , 干姜虽然也属于四大热药之一 , 若与黄连配伍 , 可助黄连和胃降逆 , 但干姜归脾、胃、心、肺经 , 不入肝经 , 无条达肝气之能 , 与黄连配伍 , 不能达到清肝疏肝的效果;而吴茱萸本身就是足厥阴肝经引经药 , 既可引黄连入肝经 , 又可疏肝经之气郁 , 岂是干姜、附子、肉桂等其他热药所能代替[1
?因此 , 对于左金丸来说 , 黄连、吴茱萸配伍是治疗肝火犯胃证的核心药对 。

左金丸这个方剂 , 仅仅两味中药 , 方中也没有与方名相干的中药 , 那么为什么会取这么个名字呢?明代医家吴昆指出 , “左金者 , 黄连泻去心火而肺金无畏 , 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 , 故曰左金” 。 明代医家胡天锡指出 , “左金者 , 木从左而制金也” 。 清代名医汪昂指出 , “左金者 , 谓使金令得行于左而平肝也” 。 清代名医王子接认为 , “经脉循行 , 左升右降 , 药用苦辛 , 肃降行于升道 , 故曰左金” 。 这几位名医之言 , 都有一定道理 , 可参 , 但以明代医家吴昆和清代名医汪昂之说 , 更为接近 。
对于左金丸的配伍之妙 , 有医者认为 , 吴茱萸的作用堪称神奇 , 主要作用有五:其一为入肝之引经药 , 以引黄连入肝经 , 清泻肝火;其二入脾胃以降逆止呕 , 且借其辛热升散之性上达于心 , 再入肝经顺其沉降之性挟火下行 , 降泻心火;其三为反佐之药 , 为避免黄连过于苦寒戕伤中州;其四寓 “郁火当发”之意;其五寓 “辛开苦降”之法[2
。 可见 , 左金丸的配伍 , 真的是十分奇妙 , 不可等闲视之 。
对于黄连和吴茱萸的剂量 , 一般来说 , 以6∶1为最佳 , 不过也并非完全如此 。 也有医者认为 , 对于左金丸两药剂量六比一 , 对此不必拘泥 , 如治肝胆火热实证 , 黄连用量宜重 , 吴茱萸宜轻 , 原方中就有比一两更小的“或半两”[3
。 也有医者做过对比研究 , 当黄连与吴茱萸用量相当 , 两药配伍药性寒热不明显 , 主要用于治疗痢疾、水泻、肠风下血等寒热属性不明显的疾?。 蝗粲泻绕?, 常佐以他药共用;当黄连用量少于吴茱萸 , 两药相合药性偏热 , 所治之证多为肝寒犯胃、胃寒甚者 , 或者脓血痢白脓多者[4
。 这也充分说明 , 中医临床遣方用药不必太过拘泥于原方 , 但也同时佐证了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。

对于左金丸来说 , 其实它的历史渊源 , 可追溯至《太平圣惠方》 , 但是真正把它运用到极致的是元代医家朱丹溪 。 自朱丹溪之后 , 后世医家对左金丸的运用也是颇有效验 。 时至今日 , 不仅现代临床中 , 左金丸有着一席之地 , 而且现代药理对它也有较为深刻的研究 。 药理研究表明 , 左金丸不仅具有抗炎镇痛、抗菌、抑制胃酸、抑制胃泌素分泌、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等功效;而且在现代临床中 , 目前左金丸抗肿瘤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如肠癌、胃癌、肝癌、乳腺癌等[5
。 不仅如此 , 左金丸还具有抗溃疡及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, 中枢调节 , 抗幽门螺旋杆菌 , 调节和治疗胃肠道运动亢进所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 , 降血压 , 抗抑郁[6
等药理作用 。
在现代临床中 , 用左金丸或加减配伍或调整黄连、吴茱萸的用量比例 , 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, 能广泛治疗消化道疾病以外且辨证属于“肝经火旺”证的诸多疾病 , 如失眠、高脂血症、高血压、眩晕、巅顶痛、胁痛、乳房疼痛、牙痛、妊娠期呕吐、睾丸肿痛、尿毒症、梅核气、小儿脐炎等[5
。 不仅如此 , 现代临床中 , 左金丸还可用于治疗胃脘痛 , 妊娠恶阻 , 胁痛 , 慢性胃炎、溃疡病 , 慢性泄泻 , 反流性食道炎[7
等疾病 。
左金丸这个经方名方 , 虽然最初是为肝火胁痛而创方 , 后来主要用于肝火犯胃证 , 但是随着它在临床中的广泛运用 , 它已经可以运用到更为广泛的领域了 。 对于左金丸的方药剂量来说 , 黄连与吴茱萸的比例以6∶1为主 , 不过具体需要根据临床实际加以化裁 。 另外 , 如果吐酸之证属于胃虚寒的 , 则不适宜使用左金丸 。
参考文献
[1
许燕妮 , 吴江峰 , 丁舸 , 等.谈黄连、吴茱萸药对在方剂配伍中的意义[J
.光明中医 , 201833(14):2003-2004.
[2
李冀 , 张宸语 , 旺建伟 , 等.阐析左金丸之“和”与“变”[J
.中医杂志 , 2019 , 60(20):1715-1717.
[3
陈永灿.左金丸临证思考[J
.江苏中医药 , 2015 , 47(11):63-64.
[4
郭威 , 郭炜.论药量增减对左金丸功效影响[J
.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, 2014 , 16(4):118-119.
[5
褚璨灿 , 师为人 , 陈云志 , 等.左金丸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进展[J
.实用中医药杂志 , 2019 , 35(5):626-629.
[6
管懋莹 , 徐蔚杰 , 李和根.左金丸现代药理研究进展[J
.中医药学报 , 2020 , 48(5):78-81.
[7
李飞.中医药学高级丛书·方剂学(第2版)[M
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 , 2011.
【一个良方两味药,专治肝火犯胃,还能抗炎、镇痛、抗肿瘤、抗抑郁】【本图文由“神希园”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 。 作者神希园(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 , 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) , 未经授权 , 请勿转载、复制】